庭园深深,修篁青青。数九严寒里因为有了碧叶经冬不凋的竹,庭园便有了别样的意境。这让我想起了潇湘馆,想起了林黛玉。
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建成,贾政领着宝玉并众清客等人游大观园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第二十三回在写到宝玉与黛玉商量搬进大观园中谁住哪一处好时, 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这一句道白便倾抒了黛玉的爱竹之情。
“竿竿翠竹映潇湘”,《红楼梦》中竹子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林黛玉的象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潇湘馆的魅力就在于那片“千百竿翠竹环绕”。竹子象征着高洁、清雅、坚强,它的自然天性与清俊不阿恰恰突出了黛玉的品质。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传说五代时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见竹影婆娑可爱,即挥毫摹写于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于是人间“墨竹”盛行。
竹是历代画家永恒的主题。
紫竹,竹杆紫黑色,柔和发亮,隐于绿叶之下,甚为绮丽。种植于庭院山石之间或书斋、厅堂、小径、池水旁,别有一番情趣。
看到紫竹,耳边就回荡起江南民歌《紫竹调》的旋律。《紫竹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沪、苏一带的民间小调。“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轻松活泼,婉转流畅,悦耳动听, 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 《紫竹调》成为上海地方戏沪剧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调。
江南的山水孕育了紫竹,江南的清丽也孕育了紫竹调浓浓的吴地韵味。竹,卓然高枝,青翠挺拔,清风瘦骨,虚心有节,以其独特品质与风韵每每入诗。竹子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竹子成为了人们抒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挺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
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
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潇湘人已去,绿竹扣门窗。
黛玉离天恨,怡红抱竹伤。
葬花何处是,锄护竹头傍。
君子高清雅!流芳日月长!
庭院深深映翠竹,园满緑意春光驻。
冬无芳菲百花败,竹傲寒霜挂翠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