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连续多日突破40℃大关的高温中,愈加怀念那条宽达40余米、绵延12公里的绿色长廊。
——题记
一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亦如人的成长,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最令人遗憾与痛惜的是失去了许多本不该失去的东西。这正应了一位哲人的话: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珍贵!
一些初到南京的外地人,总会对马路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赞不绝口:南京的绿化真不错!殊不知这正揭了老南京人的伤疤,戳到了痛处。在南京人的眼中,如今马路边的法国梧桐只是历经劫难的幸存者,早已不成气候。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抗争,这些仅存者恐怕也早已尸陈荒野,任其腐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城里的主干道那才是真正的林荫大道,可惜已不复存在,至今令人怀想。
那是一条绵延起伏的绿树长廊,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隧道。这条大道始建于1928年8月,作为孙中山奉安大典的迎榇大道,取名“中山大道”,由国民政府第一任南京市市长刘纪文亲任工程处处长。1929年4月2日建成通车。两万棵法国梧桐随着大道的延伸而栽种。北起下关长江边,南下鼓楼,经过新街口,折转向东,直出中山门,连接陵园大道,全长12公里,宽度40米。北段由中山码头至鼓楼,取名为中山北路;鼓楼至新街口之间为中段,叫中山路;新街口至中山门之间为东段,称作中山东路。大道中间为双向两股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两边分别有一股道宽的中分带,各有两排树,共四排,两排树之间是“绿岛”;往外是一股道宽的非机动车道,左右再各栽一排树;树外是宽阔的人行道。六棵大树横排一列,不亚于凯旋门一般的气派。
南京解放初期的历任市长刘伯承、彭冲等领导人,对南京这笔独有的财富十分重视,万般呵护。明令禁止砍伐挖掘,组织专门的园林队伍护养修剪。经过20多年的成长,那时中山大道的法国梧桐主干粗壮,树臂横伸,枝繁叶茂,冠盖如云。无论是人行道,还是慢车道,甚至机动车道,几乎全都被浓荫覆盖。炎热的夏季里,这条绿树的长廊让火炉的威势大减,给步行者、骑车者送去一片阴凉。那时骑自行车的市民极多,在道路接口等待信号灯时,绝没有现在被太阳烧烤的焦虑,繁密的梧桐树为他们撑起天然的凉棚。
五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在长江路与鼓楼之间的绿色长廊里整整走了六年,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夏日的晴天,人行道上只有斑驳的光影,没有直射的阳光,无需戴草帽。遇到短暂的云头雨,或是丝丝小雨,也无需打伞。有时走出林荫道,冰冷的零星的雨滴或是雨丝落在脸上,才发现下雨了。一年四季,这条林荫大道在我眼中呈现着不同的美妙风景。叶落知秋近,当梧桐树飘下几片枯叶,预示着石城的秋天来临了。深秋时节,落叶如万千蝴蝶飞舞,让人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境。冬季里梧桐绿装卸尽,漫天大雪把它们变成望不到头的玉树琼枝,宛如人间仙境。几度春风吹石城,在人们不经意间,原本光秃秃的树枝上已冒出嫩嫩的的绿叶。没几天功夫,整条大道涵养一冬的梧桐已是绿云笼罩,婆娑弄影了。记得我一位同学的家就在中山路靠珠江路口,父母经营糖果店,二层小楼,楼下是店堂,楼上住人。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约他一道上学,他的房间在二楼,窗户临街,人行道上的梧桐树枝竟伸进了窗户,枝梢上几片嫩绿的树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想不到春天的味道伸手可及,这让我羡慕得一塌糊涂。当天夜里竟做了个头枕梧桐树叶酣睡的南柯一梦。
南京市民对梧桐情有独钟,那种感情一直渗透到骨子里。它们不只是给人遮阳避雨便利的树木,而且是与市民们呼吸与共的生命,是南京深厚的文脉,是南京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当时南京市的决策层、管理层一股违背民意的暗流在涌动,一部分人以“让南京亮起来”“拓宽主干道”为由,要砍树让路。其领衔者就是后来因受贿数额巨大而锒铛入狱的市长、市委书记。当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只是为了平息舆论,把“砍树”变成“移树”。首先遭难的是中山北路、中山路。六棵一横排的梧桐大树,被去掉了4棵。昔日的绿色隧道顿时通天透顶,消失殆尽。一群资深的城建专家与学者们忍耐不住了,当权力的斧钺要砍向中山东路时,他们拍案而起,愤而联名上书给国家建设部,大声疾呼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通过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至2010)》,“继续保留民国时期形成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的以浓郁的绿化相间隔的三块板式道路形式和若干有代表性的环形广场”的要求。谴责某些主管者的“刚愎自用”“胡作非为”。在国家建设部的干预下,中山东路的三块板式道路形式得以保留。但是绿岛隔离带被大大瘦身,4棵树移走了2棵。中山东路的绿色长廊虽得以幸存,但也今非昔比了。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曾让南京人引以自豪的林荫大道变得鸡零狗碎,面目全非,南京市民心痛不已,对仅存的法国梧桐更倍加珍惜。2011年,为兴建三号线地铁,南京市政府原本计划要迁走600多棵大树,其中法国梧桐就有200棵。部分法国梧桐的树龄达到了60年。一场震惊海峡两岸的“梧桐保卫战”终于爆发,从激情微博到街头聚集,从私家车后窗张贴“爱我南京,保卫梧桐”到“绿丝带行动”,南京市民长久积蕴的意愿与呼声得到了新一届政府的理解,倾听民声,尊重民意,进一步优化地铁设计方案,竭力保护沿途法国梧桐。事情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南京那条令人怀想的绿色长廊真是命运多舛,所好的是人们在失去中懂得了珍惜。但愿我们的子孙让南京变得更绿更美!
(2013.8.12-13于连续20天炎夏高温之中)
博友雅作
拜读梅老师撰写的<<怀念那条绿色长廊>>感想!一联。
南京植长廊,桐荫路延十里,
中山留故迹,绿道心尚亲民!
法国梧桐绿长廊,屹立蔽日造夏凉。
金陵一道风景线,建设地铁临彷徨。
移树毁景伤民意,行为有悖共产党。
政府换届顺民意,修改计划树已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