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名扬四海,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崖石窟与四大石窟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窟区全长仅200米,宽40余米。共凿有250个佛龛,摩崖造像500余尊,“千佛”只是号称而已。但用一句南京话说“小归小,资格老”。之所以有“江南云冈”的美誉,是因为千佛崖石窟开凿于南朝齐、梁年间,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而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因此它们是同时代的作品,距今约1500年,是我国南方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遗址。
千佛崖位于南京东北郊栖霞山中峰西南麓,著名古刹栖霞寺的后山崖,与舍利塔毗连。据史料记载,明僧绍生前曾梦见栖霞西峰石壁有如来佛光,乃立志在此岩壁上开凿佛像,但未及实施明僧绍就去世了。其子明仲璋继承乃父遗志,出资鸠工, 历时4年,于西峰石壁上一共雕凿成三尊巨型佛像,正中是无量寿佛像,坐身高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约9.3米)。两侧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高三丈三寸,这就是三圣殿(又称无量殿、大佛阁)的起源。此后王公贵族相继于栖霞山凿窟造像,遂形成石窟群。石窟群自无量殿东去,山岩上及岩北侧,岭上岭下,依岩上高低,就石壁凿窟造像,石窟佛龛平面多呈马蹄形,题材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以及释迦多宝、七佛等。每一个窟龛内造像数目不等,或立或坐,神态各异。这些石窟佛龛大大小小、参差错落点缀在石壁上,近看如龙宫凤阙,远望似蜂房鸽舍。景象蔚然壮观。南宋诗人曾极有诗:“层层石佛云间出,坐阅齐梁成劫灰”。
在众多的石窟中“石工殿”最能引起游客的兴趣,传说多多。石工殿位于千佛崖大佛阁东侧最后一个佛龛,龛额有“石工殿”三字,龛内有一个石匠雕像,一手握锤,一手执凿,神态憨厚朴实。记得我上初中时老师带我们到千佛崖参观,专门讲了石工殿的传说。相传,在雕凿千佛工程限期的最后一晚,石匠们数来数去只有999尊石佛,限期将到,而最后一尊佛像屡凿不成,为免众石匠遭杀戮之祸,这位石匠急中生智,跳进洞龛,口念“我佛保佑”,到了天明,竟成一佛。
而另一种说法是明代祝世禄在《重修栖霞寺记》中所记,一位栖霞山著名凿佛匠人名叫王寿,从万历28年(1600)到万历34年(1606),和许多石匠一起参与千佛崖镌刻佛像工程,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技艺高超,赢得僧俗爱戴,后人为纪念王寿等人的功绩,就在他工作的地方,开凿此“石工殿”,以示缅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窟是一位金刚力士手执降魔杵,脚踩两只小鬼的形象,只是后人重修此窟时不知密迹金刚像特征而误以为石匠罢了。无论哪一种说法,人们立足于此殿前都对会对凿崖成佛的石匠们心生敬意。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千佛崖石窟内多为无头佛像,且肢体残缺不全。一方面因为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的砂岩上,经千百年来风吹雨淋,损坏严重,室内造型屡经后世装点,面目渐非。另一方面也有人为所致。民国时有一位名叫于在春的作者1924年发表的《栖霞游记》写道:“栖霞的名胜,首推千佛崖,所以栖霞寺方丈有千佛丈室之称,可是历年太久,过半颓毁,往往头折面裂,甚至于空洞而佛已经失踪的,实在没什么大可观的地方,不过斑驳的古色,足供游人的凭吊而矣,向导者为我言:‘石佛的毁,多半是来游的学生们作成的。’”于是 文中大发感叹:“我想这种石刻,不过算它是古迹,——并说不得迷信——古迹为什么要毁损呢?号称文明的‘丘九’,你们也太不更事了!”(清末民初,士兵有“丘八”的外号。当时,士兵对学生存有敬畏之心,他们称学生为“丘九”。胡适曾说:“学生更狠,因为他们有头脑,有学问,所以人称丘九。”)鉴于此,到1925年,栖霞寺住持若舜发愿长久保存佛像,用当时最先进的材料即水泥修补佛身,耗费将近两年时间,把全部造像修缮一新,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结果石刻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风采神韵。这不能不说怀着一片善心,却干了一件蠢事。至于“文革”的浩劫,那更是雪上加霜。
历经1500余年的风雨,千佛崖正以沧桑的面目,与栖霞古刹、南唐孤塔构成历史的画卷。
博友雅作
金陵石窟千佛在,
古塔棲霞舍利藏。
评论